电路图下载_说明书下载_标准下载 - 电子标准网
您的位置电子标准网 > 技术文库
站内搜索:

发烧的境界

2011-03-25 07:28:33   发表:

(“发烧”这个名词,起源于港台的音响界,其最早的出处,恐怕难以考证了。“发烧”原指某人玩音响到了痴迷的程度:搜集一切音响资料、往返奔跑于各大音响商行、省吃简用也要配齐那价值不菲的高级装备。高烧者甚至影响到本职工作,闹到老婆有意见的地步,等等。

发烧者当然投入进去了,可那旁观者倒是有点看不懂。于是说你脑子有病,开句玩笑说:“发烧了吧?!”

发烧者却还是乐此不彼,我行我素。原来,人是要有信念的,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永远永远走下去。说兴趣也好、信仰也好、发烧也好,我都认了。因此。原来有点贬义成分的“发烧”一词,这时变成了自我勉励的伟大目标。不信你摸一下额头,真烧了呢!

(一)发烧的雷同

掌握了上述发烧者的基本特征,回头看看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其他的发烧案例。某君是摄影发烧友,那天看到我的时候,习惯地摆弄几下挂在胸前的三架高级相机。笔者也算半个同类,可以看出这相机与上次我俩见面时有何不同,又新配了哪些高级镜头和高级附件。

卫视发烧,虽说是发烧大军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但仍然保留着一切发烧友的共同“病症”。仔细罗列和比较一下,不难相信我这话一点不假。前年我到东南烧友翁勤先生家中拜访,发现他所有的卫视和AV器材,都选用日本最先进的产品,为此他竟将家里整个供电系统改为100伏,这是很“烧钱”的。

音响发烧友通过各种CD机、功放、喇叭的选型与搭配,将聆听效果做到尽善尽美。摄影发烧友精确地把菲林、镜头、灯光合理配合,表现出自己作品的个性,让照片充满美感。卫视发烧友也能选择天线的类型和大小、高频头的带宽和噪声温度、接收机的门限和输入电平等等,调试出最佳、最稳定的画面来。东北烧友高永利先生,仔细琢磨高频头的效率,改进各种高频头和馈源的配合,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是国内少有的申请到卫视专利的烧友。这叫“摩机”。

音响烧友一定订阅专业杂志,经常光顾各大音响听音房试听,并与周围的同好一起探讨研究。依照资料的推介、指引,根据实际试听的效果、感觉,购买自己心仪的器材。摄影烧友也是参考摄影书籍杂志,常常巡视各大相机商行、二手市场,和自己的同类经常交流学习,往往可以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机型。卫视烧友也一样,订阅《卫视周刊》,浏览网上情报,哪种新机型有什么新特点,问一下网上烧友就知道了。购买卫视器材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东部烧友王卫东先生,国内最早自己掏钱购买《卫星年鉴》,并搜集国内外各种杂志资料,积累心得之后自己办刊物和网站,他的《卫视向导》每月都给烧友提供详细的频道参数和产品信息,是卫视降烧的“及时雨”。

南方烧友罗世刚先生创办的《TVRO 发烧园地》,是我国卫视发烧的“指南针”。他为了丰富第一手情报,几乎搜罗了世界上所有的卫星杂志,并频频走出国门寻宝,缩短了我国卫视发烧与世界的距离。

音响烧友为了精益求精,达到最佳的聆听效果,往往会仔细比较不同品牌、不同构造的器材,例如高音喇叭的磁钢、振膜、音圈的细微差别,甚至自己动手改进器材的性能。摄影烧友的器材名堂也多,光是标准镜头,就有F1.8、F1.4、F1.2、微距镜、PC透视调整镜,等等,什么时候用什么装备,决不会弄错。卫视烧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卫星天线的材料分为钢板、铝板、网状、玻璃钢;天线的类型也有正馈、偏馈、极轴、单工、双工等等,分门别类,各司其职。

这样雷同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硬发烧和软发烧

二年前,笔者和华中烧友王先生讨论到音响界的一种说法,就是发烧有“软”、“硬”之分。所谓硬发烧,是指以玩器材为主,CD聆听为辅。硬发烧者,一定是财力雄厚。就拿喇叭来说,便宜的数千元一对,发烧级的几十万一对,硬发烧者尽量买较贵的。

让人看不懂的是一对音频传输线,内含金银材质等,竟要几万元,硬发烧者也一定要想方设法拥有。“发烧级”器材或“发烧级”价位,就是专门针对这类硬发烧者为对象的。几万元买一对线,你说烧不烧呢?但是纵然拥有世界顶级设备,他们却不常聆听顶级唱片。因为他们发烧不是为了音乐,而是为了音响、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为了拥有器材的满足。

更进一步,硬发烧者对自己的器材永不满意。现代电器生命短暂,新技术新功能层出不穷,硬发烧者喜欢移情别恋,经常更换。高价进,低价出,只是永远也填不满这个欲望。

据说当今中国城市的家电拥有率非常之高,电视机、录像机家家都有。前日笔者去上海亲朋家走走,发现所谓的电视机都是95年以前的产品。我想要是让硬发烧者看到,会笑这些垃圾早该扔掉了。

音响软发烧者,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发烧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音乐,要满足自己的耳朵、思想、和精神上的需要。十年动乱时,把贝多芬的交响乐唱片(78转粗纹的)埋在地板里珍藏,虽然聆听不到,可是每天脑海中还是浮现出那熟悉的旋律。不信你现在让他听一段,他准能区分是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还是卡拉扬、或者小泽征尔指挥的。他们的器材不怎么新潮,普通Hi-Fi,书架式小音箱,甚至一副耳机也能让他陶醉在音乐的王国里。

在摄影界,也有软、硬发烧之说。硬发烧者追逐时髦的器材,每月从摄影时尚杂志中,获得最新的器材情报。但每月的收入,却尽数流向相机商店的老板腰包。手上的各种相机、镜头,应有尽有,撑齐了少说也要十几万。他们还能说出世界相机工业的盛衰历史,偶然拿出一台50年前生产的古董机型,据说现在价值连城。如果你想问他有什么得奖作品,对不起,最好免开尊口。

摄影软发烧,是指对周围的事物异常敏感,以摄影师独到的眼光,去捕捉美感的画面。他们对作品的奖赏非常在乎,认为这是自己艺术造旨的证明。他们手上的相机可能很落后,有些甚至用了几十年,还是那么爱不释手。

卫视发烧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工夫,也已经分成“软”、“硬”二派阵营。硬发烧者,对各种器材的信息、价格了如指掌,说起机器的功能也头头是道,特别是国外最先进的卫视产品,他们都胸中有数,说不准哪天就上了他家的机柜。你到他家去看看,哇!正馈、偏馈天线装满屋顶,模拟、数码、解压、解密,各种设备琳琅满目,甚至还有GPS、经纬仪、频谱仪等少见的高级装备。如果你有兴趣把这些器材的价格加起来,少说也是六位数。单是那几张IC收视卡,每年就要喂几万元的“养卡费”。

卫视硬发烧的这些人,他们大都是器材发烧兼营工程安装、器材买卖,或者在其他领域颇有成绩,才有条件满足自己对硬件无止境的高要求。可是,上千套卫视频道,自己却说不出最喜欢哪一个,观看卫视很少、或者从来没有超过1个小时。读者会说我的话太偏激了吧,其实你仔细想想,这样的例子就在你眼前。笔者大言不惭,也算上半个。

西部烧友罗宇屏先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卫视发烧友,与其说烧卫视是为了看俄罗斯那两个很不清楚的模拟频道,还不如说自己动手设计、装配接收器材更有乐趣。我想他花在钻研器材上的时间,远远大于看卫视的时间,他获得的专利也是器材设计专利,不是收到频道的专利。这就是一个硬件发烧的例子。

记得我念书的时候,有一套流行的外语教材,叫《新概念英语》,里面有一则小故事。说某人业余时间总喜欢划着小船,去湖心钓鱼,但每次都空手而归。朋友们都笑他,这是浪费时间,他却不以为然,照样悠哉悠哉。其实能不能钓到鱼并不重要,他喜欢的就是在湖心荡漾的感觉。硬发烧的人,就和这钓鱼“傻瓜”有点相似。

华中烧友陈伟伟先生,也是玩器材出了名的。他是国内较早接触日本MUSE高清晰电视的烧友之一,虽然听不懂那些东洋话,但是看到那细腻的图像,心里不知道多快活。要是他不懂器材、不买器材、不摩器材,就享受不到电视画面带来的愉悦。

卫视软发烧者,是从追求卫视频道开始入门的。新闻频道、体育频道、音乐频道、电影频道、娱乐频道、科技频道、卡通频道……曾让他们唾涎三尺。为了欣赏到这些精彩节目,不耻下问,求教于周围高手,选购器材、安装调试,真的乐此不彼。一时间,俨然成为一位卫视发烧友。但是,一旦装好天线,收到频道,也就不再去照顾屋顶上的那堆东西。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搜索频道,晚上临睡,还要扫一遍频道,看看还有什么精彩节目没有播完。为了准时收看节目,他们对每个频道在什么时候播什么栏目,都非常清楚。甚至叫得出每个频道主播小姐的名字。他们到处搜集节目时间表,拿回家去仔细研究。有精彩节目的时候,恰好没有空怎么办?没关系,用自动定时录像,下班回家照样可以欣赏。

我真佩服很多人,从来不买节目卡,却可以把免费频道看够,看遍,利用率可真高的。因为他们是寻星一族,他们就是对电视节目感兴趣,每天孜孜不倦地寻星,结果把卫视参数背得滚瓜烂熟,天线方向密密麻麻刻上了标志。这就叫软发烧,烧软件的。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例子之外,有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既烧硬件、又烧软件的呢?当然也是有的。我想,能真正把手头的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到节目观赏中去的“软硬兼施”者,才能誉为名副其实的顶级发烧友。香港烧友梁悦生先生的一句话很实惠:“器材没有绝对好的。对自己适用的,就是最好的!”

(三)发烧也要自律

去年北京聚会上看见一位女同胞,听她发言后才知道她自己并不是卫视烧友,而是一位卫视烧友的女朋友,我想这一定是好事。要是为了发烧而得罪了心上人,甚至不顾个人财力,超前消费高档器材,这是不应该提倡的。

这个世界本来是多样化的,才显得那样的精彩纷呈。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克隆人也是禁止的。卫视周刊曾经报导外国评论家的预言:再过20年,世界上只剩下两种文字,中文和英文。这真是大长我们中华民族的志气啊!就拿日文来说,用的是中国方块字,念的是美国音,不灭才怪呢!但仔细一想也不对,要是这样的话,世界的多样性就丧失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拯救民族语言和发掘玛雅文化?要是让所有的卫星天线全对着一颗卫星、看到一个颜色、听出一种声音,那和克隆人又有什么两样?

现在国家政策确实越来越开放了,双向的互联网可以随便上。无线电报务、无线电测控等也可以给个人发放牌照。卫星电视比起互联网和无线电来说,只接收不发射,功能要弱得多、信息量也要少得多。要知道卫视本来是一种技术,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如果卫星电视也和无线电运动一样,只注重比技术,不谈什么节目内容,是不是也可以发个“火腿族”之类的牌照呢?

但是,发烧确实也要自律的。笔者就亲眼所见一些村落或社区,将一张节目卡上的电影频道输送到各家各户,要知道DTH节目卡是供个人收视用的,扩大接收面即使在国外也是不允许的。

有人问我,从海外渠道买来的节目卡,算是正当的吧,为什么海外媒体也要追查?这问题牵涉到国际版权协议。例如HBO在亚洲是分地区代理销售的,各个不同地区的节目卡,不能跨地区使用,不管你付了多少钱。

在业内,常听到有人买了卡只看1个月就报废。给人装好系统拿到钱就走人,不顾用户的日后维修。还有人公开把接收台湾敏感频道的报价单硬塞到老百姓的信箱里。更有人利用卫视频道开设赌场,或者拷贝限制频道牟利……等等。这些是应当自律并坚决抵制的。

(四)哪些人在玩卫视?

要说到发烧的“级别”,不得不先考察一下,现今国内卫视烧友的分布、类型和现状。大凡玩卫视的人,不外乎以下几种。

(1)师爷级——他们大都是五、六十年代入行的专业人员,为了工作需要,有些是从相关专业或行业改过来的。他们在微波传输、天线理论、信源编码、电路设计、商业营运等领域中,勤勤恳恳工作了三十来年。他们参加过国内各个时期的重要工程,如卫星上行、数据交换、火箭发射、行业标准。可以这样说,现在我们玩卫视所涉及的软硬件,如PAL电视制式、MPEG-2标准引进、爱迪德加密系统、通信直播卫星的选型和定点,直到我们读过的卫视教科书和已经普及的卫视技术及相关知识,等等,都是这批祖师爷的功劳。

北京的俞德育先生就是我们的前辈,曾经在全国各地和教育电视台上向国内的后进授课,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包括笔者在内都听过他的讲课。

不过,要说到他们是卫视发烧,难免有些牵强。虽然他们在工作环境中经常接触卫视,甚至每次参加国内外的业界交流和展览,但是,可能其中许多人的家里,并没有卫视可看。要请他们出手安装一套小锅、解密一个频道,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可能真的会有一些困难。

“师爷”们在政府、科研、广电部门工作,掌握着中国的卫视产业政策、技术的命脉、今后发展的走向。现在,大都年事已高,有些已经退居二线或者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为我国的卫视事业辛勤耕耘几十年,是功不可没的。

(2)器材癖——经济富裕、动手能力强、有技术部门工作的相当经验、为了卫视发烧而花钱如流水,探索未知科技是他们的主动力。但对卫视节目不太关心或很少关心。

这些人对器材的要求很高,楼顶一般装有十来面小偏馈,或者一个3米以上的极轴大网面,可以说C/Ku通吃,无所不能。高频头,要用最好的,诸如美国加洲、嘉顿、赛博赛特等,都是17°K或者0.6dB,甚至舍得花二千元买一个四输出馈源,或者五千元配一个锁相环的高频头。在他们的机柜里,一般都有三至五种解密设备,泰国的UBC、日本的Sky Perfec TV和BSD、台湾的C-Sky-Net、菲律宾的Dream TV、中国的CBTV等直播电视,或者再加上凤凰卫视电影台等个别付费频道。其他的辅助器材,当然还有卫星频谱仪、36英寸HDTV数字彩电、艾科斯达天控器,等等。

有这么多器材,他们却不太爱看电视,而是喜好摩器材。例如,改造天线的设计、改进馈源的效率、选择更稳定的高频头。他们经常将自己的发烧心得贡献出来与大伙交流,他们不怕泄露这些技术小秘密,因为一来不靠这些吃饭,二来还有更新、更烧的计划,正在脑海中被酝酿出来。

就拿笔者自己来说,我喜欢玩器材、摩机,摆弄设备远胜过看卫视,搜集技术资料远多过频道资料,算是半个器材癖吧!

(3)寻星族——对节目内容的好奇心胜过一切,为了看到节目而加入发烧行列,寻求参数、寻找廉价器材,动手安装倒也有所心得,但收到了节目之后就万事大吉,不再前进。可是现在卫视都是数码的,免费频道大都看不长,要经常寻找新卫星和新频道,因此必须经常上网、咨询、求教,虽然麻烦,但为了节目的连续性,也只好将发烧的温度渐渐调高。

这批人是卫视发烧中数量最多的,他们信奉实用主义。卫视是电视,本来就是看的嘛,器材玩得再多再好,也都是为了看。

久而久之,自然会对亚洲上空的所有卫星、频道了如指掌。有的还是玩电脑的两栖高手,于是做个网页,提供一个寻星发烧的小园地,供各地高手、初哥交流、切磋和提高。目前很多中文网站都属于这一类。

据估计,卫视、电脑两栖类的发烧友,不到卫视发烧总人数的一成。虽然人数少,但却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峡两岸,所以通过他们在当地的辐射和影响,其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想当年,东北烧友方成富先生找到韩星的PID码,东部烧友胡鸿华先生找到台湾的PID码之后,各地寻星族风起云涌,甚至个别接收机厂还发了一笔。要是没有收看频道的欲望,就没有这么大的器材销量。一句话,机器是工具,为频道接收创造条件。

只要我们仔细去看一看台湾烧友林明煌先生的主页,一个被海内外广泛认可的中文卫视网站——WWW.TVRO.COM.TW(寻星族网站),其中的一个“寻星日志”栏目,每月的点击数竟然从当初的1万人次,飚升到目前的10万人次,就不难知道寻星的动力来自哪里!

(4)经销商——以赚钱为目的。既发烧、也寻星。订购书刊杂志,广交天下产、供、销朋友,情报比技术更为精通。他们对卫视器材的价格当然在行,但发财也要有一手,如打时间差,做二手货等等。信息始终是最重要的,例如这次UBC升级到2型系统,所有正版卡都要换,弄得很多人措手不及,但是消息灵通的经销商早就备好货源,赚了一笔。

经销商自己可能不太懂技术,生产厂家也不一定熟悉寻星诀窍。反正我出价,有人买就得了。但是现在的买家也精明了,要刨根问底、货比三家。如果卖家不懂这些,一问三不知,也要被市场淘汰的。所以他们也开始发烧,至少要跟上“今天流行什么频道”,以便向买家解释他的货品功能。

由于卫视器材不同于买电视机,扛回家一插电就能用。安装、调试一般不是普通用家可以胜任的。所以,卫视经销商大都兼搞安装工程,单收站、CATV等等不在话下。很多资深的发烧友,就是在商场上打拼、磨练出来的。

(5)爱好者——初哥是也,网上叫“菜鸟”,意思是随便被人斩着吃的。对卫视好奇,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哪个位置,变数较大。他们很多是从音响发烧转行来的,也有一些是从周围的亲朋好友那里看来的,当然也有追寻时尚赶时髦的。

西部烧友李俊,还不过是一名初中生。从对卫视一窍不通,到自己调出模拟频道,现在又在玩数字频道。让笔者想起自己中学时代去虬江路淘旧货的情形,当自己的零用钱变成眼前这部心血造就的机器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小李以后会这么样?相信并祝愿他将来成为烧友行列中的一员。

初哥们预算有限,大都持币待购,匆忙下单者总会被斩,而留下遗憾。因此他们从身边的卫视朋友、卫视资料、卫视网站出发,开始自己的寻星步骤。但看着大家津津乐道收看卫视,心里痒痒,往往容易头脑发热而马上采购。要知道卫视器材的价格很不同,接收什么频道对应什么器材,完全通用的器材是没有的。当你的器材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要转星,这时往往发生器材不能兼容的问题,只能权当付一次学费。

笔者观察初哥购买器材有二种态度。一种为了尽快看到卫视频道,急着买套器材先睹为快,那么他今后多数走软发烧的路子。另一种货比五家,仔细研究说明书和操作功能,甚至对器材的质地、外形、颜色都很在意,他将来就很可能偏重于硬发烧。

(五)数码前线的目标

早在多年前,我就有一个想法,想搜集市面上流行的数码机和插卡机,编成一个专辑。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当你批评了某某机器的不足之处,结果导致它的销售下降,这责任谁来负?我负不起,计划只好搁浅。

其实在国外,都有一些专业杂志负担评论本行业的产品。音响方面有《音响世界》杂志,照相机有《写真工业》杂志,数码机有《卫星电视》杂志。这些杂志每年都以中肯的眼光,去评论各个厂家的新产品,并每年授予一个荣誉大奖。

为什么国外这些杂志的评论文章,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完全中性,并让各大厂家心服口服?难道我们今后的《卫视传媒》,就不能担当起这个行业角色,每年也送出一个数码机大奖吗?鉴于这个理由,希望广大读者明年继续支持数码前线,让这里真正办成权威性的评论栏目。

数码前线讲的都是数码机、解码器、插卡机、测试仪器,等等,如果将来也能象《阿杰的故事》那样,吸引海峡两岸专业的、业余的高手都来参加评论,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有可能实现了。

数码前线的评论,一定要做到中性、中肯。

首先,我不是任何品牌的代理,如果是代理,别人就会怀疑我故意夸大优点。所谓中性,就是优点、缺点都要兼顾,实话实说,让读者胸中有数,一览无遗。

其次,产品广告上、说明书上讲过的内容,我不讲。只讲自己用另外的眼光去看待这产品,讲自己的操作体会。甚至对机器的颜色、遥控器的形状也不放过,你看国外电脑和照相机的评论,对产品操作的舒适性都不放过的。

例如,数码前线介绍过的三光ABS-9877/8976/9976解码器,它的寻星帮助菜单显示的信号强度分贝值,差不多占了半个屏幕。又如银河SY-400i数码机的信号强度指示条,是鲜红色的。这些都是很实用的设计,在楼顶上、在阳光下,可以一目了然。但说明书中没有讲到这些,我们要讲。索尼MS-9具有1394码流输出和光纤输出,可以接驳D-VHS录象机和非索尼牌子的MD机,说明书中也没有提到,我们就要加以宣传。

最后,介绍的内容要实用。厂家的产品是要卖的,读者看数码前线,是想比较每种机器的性能差异,为自己选购机器、升级机器作些参考。因此,数码前线要在这方面起指导作用。

(六)我们还有哪些课题要做?

早在二年前,有一位烧友告诉我,他有五面天线、五台接收机、一张IC卡,却觉得玩完了。但每天下班回家,总要登上楼顶看一眼天线,心里就好舒服。我告诉他,如果自己的意志没法驱使你躺在床上休息,而不由自主地要去看天线,那还等什么?你就快去看吧。这不是发疯,更不是病态,这才叫发烧,这就是你自己!

那么,今后我们还有哪些东西好玩?烧过卫星电视之后,还有卫星通讯、卫星广播、卫星音响、卫星数据、卫星图文,等等,在这些新的领域,还有很多我们值得去烧一烧的处女地。

有人问我,如何接收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资料?我觉得这想法很好。国外的卫星直播中,就有专门的24小时卫星云图频道,我们的CBTV中还没有,所以这一定很好玩。风云卫星的接收设备,北京有公司代理,但很贵,我们能不能用简单的办法去实现?

每年的春分前、秋分后,正好是日凌集中发生的时期。前一阵子,我几乎天天得到报告,讲述某某卫星信号中断的故事。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用的软件,象计算仰角、方位角那样,迅速算出全国各地所有卫星日凌的准确时刻。

东南烧友Shl先生的平板反射天线的实验,开拓了我们的思路,接收卫视不一定限制在条条框框里;一些烧友提出,想去我们国家的火箭发射现场过把瘾,观摩明年中星8号卫星的发射实况;东南烧友张世明先生提出用电动陀螺仪稳定天线的指向,用于车船的运动接收站,让笔者回忆起以前在直升飞机的吊篮上用同样装置稳定摄影机的情形,是很有前途的设想;台湾烧友林明煌先生多次提议,跟踪和接收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也就是极轨卫星的接收。就在笔者发稿的当晚,CBTV的海外频道也试播了。还有很多很多……

这一切,就是我们将来的发烧课题,要留给各位去尽情发挥了。

(七)告别语

卫视发烧,要提倡不为名、不为利(生意和业务不在此限)。我们要拿出自己全部的经验和知识,为发烧友,为寻星族,为初学者提供服务,真正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卫视发烧,要记得有一个大家庭。当你取得进步兴高采烈的时候,别忘记与我们在一起,同欢笑、共庆祝。当星空惨淡、事业低迷的时候,请不要忧伤,千万个烧友和你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卫视发烧是玩,是提高,是学习,甜酸苦辣都会有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初哥、爱好者一步步爬上来的,历尽艰辛。我们有过收到新卫星、新频道的由衷喜悦,也有过世道炎凉、昏天黑地的忧伤和惆怅。我们有过上当受骗、买错器材的愤恨和无奈,也有过改良设备、升级换代的庆幸和欢呼。我们有过卫视节目精彩纷呈带来的惊喜和爽心,也有过忽然加密造成的迷茫和失落。

卫视发烧,前景无限。总有一天,天线林立如雨后春笋,高手云集南北呼应,网上发烧切磋技艺,平板天线妇幼皆知,Ka 波段车载手提……

卫星电视,被划分在第四次浪潮的范畴,我国没有落后别人几年。我们人才辈出、藏龙卧虎,可以跟上世界的步伐。我们也有自己国际级的祖师爷、发烧的拼命三郎、一流的寻星新辈!

让我们一起来吧,来年继续追寻更高的发烧境界,将发烧进行到底!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友情链接-免责声明